4月27日上午,艺术与人文学院在大学城校区图书馆举办“南海海丝探秘——南海古代沉船漫谈”专题讲座。该讲座是艺术与人文学院2022年“寻访湾区,阅见未来”世界读书日主题系列活动之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勇研究员于线上担任主讲嘉宾,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易玲、院长胡斌、专职副书记于兆杰、师生党员及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现场活动,学院其余师生线上同步参与,学院邹清泉教授主持讲座,付文军博士担任与谈嘉宾。
崔勇首先简要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源起和发展,水下考古的基本概念、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南海水下考古及沉船概况。他指出南海是我国最大的陆缘海,是中国历史上海外贸易主要航线,是中国水下考古的发源地和摇篮。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必须借助于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存是水下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崔勇详细讲解了“南海I号”沉船的发现、调查和打捞过程,他特别指出,广东省博物馆自1959年建馆至今,总的馆藏量是18万,而“南海I号”沉船中打捞的文物量已超过省博60年间收藏的总量。崔勇列举了“南海I号”提取的丰富文物,向大家展示了部分珍贵文物的图片,并运用考古知识进行了解读和相关知识的科普。
此外,崔勇还为大家介绍了 “南澳I号”沉船。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明代沉船里舱位最多的,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艘满载“汕头器”的船,填补了水下考古的多项空白,在世界水下考古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最后,在交流探讨环节中,邹清泉表示,“南海I号”沉船中发现的文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海上丝绸之路强有力的证明。付文军与崔勇就“南海I号”沉船的陆地发掘工作环境中出现有害气体原因进行了探讨。线上和线下的同学们也都踊跃提问,崔勇一一进行了解答,大家受益匪浅。
(信息来源:艺术与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