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广州美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依据《纲要》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十二五”发展规划,采取积极措施,保证“十二五”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中共广州美术学院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广州美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为进一步明确学校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建设目标和工作重点,促进学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特编制此规划。
前 言
“十一五”的五年,是我校进一步完善外延建设、强化内涵建设的五年,学校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建设和学校管理。五年来,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十一五”末,学校校园总占地面积564亩,总建筑面积36.25万平方米;全校藏书量35万册,电子图书13.2万册,数据库14个;有展线总长约2000米的3座美术馆和1个面积1050平方米的雕塑展场;在岗在编教职工537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103人;各类在校生人8021,其中,全日制本科生5061人,全日制研究生427人,在职攻读艺术硕士学位研究生61人,成人高等教育生1964人,附中生508人。学校下设8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和6个校级研究机构;本科教育设有11个专业、32个专业方向,研究生教育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专业学位点;第八轮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学校是“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历届会长单位、“广东省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广东省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美术)培训基地、广东省美术与设计教育培训中心、第16届亚运会整体视觉设计研究中心和广东省创意产业研发中心。2010年,我校被广东省确定为省级博士点建设单位。
学校过去的积淀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向未来,学校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十二五”期间,学校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继出台,将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支持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广东省更是明确指出,到2020年,每类高等学校均建成1~2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学校。这为艺术类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出台,广东正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文化强省建设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建设的两大主题,这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和空间。
同时,学校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全国艺术院校发展迅猛,在信息和技术日益均质,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走向均衡的背景下,学校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受到挑战。在省内,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艺术与设计专业,他们依托综合大学的优势,在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上都有一定的竞争力,我校在省内的不可替代性有所弱化;就自身的发展而言,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还有待加强,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不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博士点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国家级科研创作奖励、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等显示度高的成果还不够多;资源整合有待加强,资金筹措渠道有待拓展。
时不我待,全校教职工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同心协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才能抓住“十二五”期间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迎接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与挑战,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
第一章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紧密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立足推进美术与设计教育改革创新,立足服务广东经济社会新发展,始终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二、发展思路
坚持和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以产学研相结合的艺术与设计教育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按照做精美术学科、做强设计学科、做高艺术理论学科的学科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博士点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科研创作水平和多出成果为标志,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支持,以深化改革和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三、战略目标
到2015年,将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艺术类大学,努力实现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在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和科研项目中取得较大突破,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新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创造条件促使一些专业跻身国内一流水平。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及持续发展,到2020年,力争将学校建设成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艺术类大学。
第二章 人才培养
一、适度调整办学规模、突出办学特色,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一)适度调整办学规模。根据社会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研究生教育、设计学科本科教育和新增专业为重点,适度调整办学规模。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规模达到5600人左右。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生为本,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与教学考核机制。力争2015年底建设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三)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建立学科与专业联动发展机制,使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改革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学生需要的专业体系。在已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基础上新增4个。
(四)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课程和具有我校特色与优势的课程体系。新增校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
(五)加强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以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为示范和导向,积极开展校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奖评选,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重点扶持建设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力争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六)构建多层次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拓实践教学资源,做好全校共享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制度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满足实践实验教学的需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实践的探索与改革。重点建设20个左右校外实习基地;支持100项优秀学生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创建高水平实验教学中心,续建和新建一批专业教学实验室,新增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七)加强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及创业辅导工作。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作机制;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通过加强毕业、就业、创作三位一体教育,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对专业设置与课程调整等的信息反馈制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升;不断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扩大就业发展空间,使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
(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争取2015年在校各类研究生总规模达到600人左右。
(二)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围绕博士点建设,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南粤优秀研究生等评比中实现新的突破;深入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强化科研成果意识与成果统计;鼓励将学术课题与社会现实课题相结合的科研创作定位,通过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学术问题,促进师生的互动教学并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导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三)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引进学科拔尖优秀人才,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导师,培养造就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硕导队伍,到2015年,导师人数达到170人,其中在编150人、外聘20人,以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导师科研考核力度,重新修订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例,严格选拔,从制度与措施上重视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导师管理制度,以新的机制提高导师积极性和责任心。
(四)改革和拓宽研究生培养方式。改善生源结构,落实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对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和招生名额进行动态优化配置,建立具有激励功能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提倡跨学科培养和协作式培养,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应用学科与社会合作培养的途径。积极开展与国内知名艺术类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五)创新研究生管理模式。推行研究生学分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此深化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运用相应的激励机制,拓展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完善导师工作室制度,在制度与管理层面体现出科研的理念;鼓励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学科发展前沿开展联合攻关科研工作方向。
三、加强继续教育
(一)优化办学结构。坚持以学校的学科背景为依托,稳定成人学历教育,积极开拓自考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培训教育项目,努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项目,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拓展新专业。
(二)加强实践创作培训。结合社会需求,在原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历教育(常规教学)与实践创作技能培训(增加教学环节)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拓宽成人教育办学渠道。积极寻找教育经济增长点,引进社会资金和优质教学资源进校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探索合作办学,拓宽教育资源。
四、发展留学生教育
加强对外办学。调整留学生和港澳台侨生教育规模,力争2015年在校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总人数达到300人;积极寻求与东南亚地区美术机构及学校的合作,提升学术辐射力;与境外优质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上实现突破。
五、提高附中教育质量
附中坚持提高质量、稳步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第三章 学科建设
一、切实做好博士点建设工作
成立博士点建设工作机构,加强领导;对照博士点建设的各项指标要求,细化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各项工作;对学科骨干在课题申报、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申报高水平课题,资助出版高水平专著;支持有条件的教授与国内已有博士点的院校合作招收博士生。
二、强化重点学科建设
完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在原有的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新增1-2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到“十二五”末争取获得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
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以新的学科目录调整为契机,在“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申请设置若干符合我校实际及具有特色的二级学科,争取“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领域打造2-3个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在本科层面,新增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广告学、城市规划、艺术管理、园林艺术等10个左右专业,新增本科专业方向25个左右,形成涉及艺术学、教育学、历史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多个学科门类、20个左右专业、50个左右专业方向的高等美术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四、加快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发展
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应用型学科;加大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多学科门类,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五、推进学科群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发展的统筹与协调,促进相同、相近和相邻学科专业之间的同构与共建。
六、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
以校、院(系)、科研机构为主体,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大力提高学术水平;强化 “艺术展览”与“学术研讨”结合的特色,发挥理论研究优势,推动跨学科、专业合作,拓宽学术视野;积极鼓励和组织师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专业竞赛;主动策划若干高层次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推动学术成果在重要期刊发表。
七、加强学科管理
以学科建设统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加强学校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明确学科建设管理的职能部门,落实学科负责人的职责权利;理顺重点学科建设管理与学院管理之间的关系;完善学科评价和管理机制,稳定学科总量,提高学科建设效益。
第四章 科研创作
一、加强科研机构建设
在原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特色学科,新建一批研究机构,到2015年校级研究机构达到10个,争取在省级科研机构中实现突破;建立层次丰富的校管科研机构,成立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应用研究型跨学科研究中心。
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
充分发挥我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层管理,“点面结合”,以重要学术交流举办、重要横向课题转化、重要纵向课题组织为点,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集成优势,不断整合各学科之间的科研资源,主动组织协调,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联合攻关,力争获取一批高层次纵向项目与大型横向项目。“十二五”期间,承担厅级以上纵向课题80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课题15项,纵向科研经费达到1000万元,学校科研总投入达到2000万元。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3-5个,完成学术专著300部(册),其中高水平成果著作40部(册),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0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300篇,创作成果获省级及全国二级协会以上奖300项,其中获国家级和全国一级协会奖150项。
三、完善科研课题和成果转化体系
大力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项目科研化,纳入科研规范统计体系当中;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加强校企联合科研,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十二五”期间横向课题经费达到1.5亿元。
四、创新科研机制体制
对科研机构实行三年一次的定期检查或评估,采取周期考核和动态管理的机制,优胜劣汰;加大科研奖励与课题经费配置力度,让教学科研人员从科研中获得实惠,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建立科研约束机制,创新艺术学科科研评价机制,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长效机制。
五、加强美术馆学术建设
加强美术展览与研讨会、科研、出版相结合,提升美术馆展览的学术质量;加大作品收藏力度,到2015年,校总藏量争取由目前的9350件增加到10150 件;争取列入国家重点美术馆行列。
六、办好《美术学报》
提高《美术学报》办刊质量,加大扶持力度,争取将其打造成全国核心刊物。
第五章 师资队伍
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一)完善激励机制。以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为契机,逐渐调整、改革现有的考核、评审、聘任、进修等一系列制度,破除实际存在的职务“终身制”,试行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考核制度,建立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员能进能出的运行机制。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人才实行分类分层管理,根据教学、科研、创作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特点,制定不同岗位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才评价标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试行二级单位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列入二级单位负责人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加强师德建设,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
以《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十百千工程”等各级各类人才发展项目为抓手,启动多层次的校内人才工程,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攻读名校、名师的博士生;根据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建设的需要,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到2015年,引进或培养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3个一级学科至少各1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5~10名,造就一批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的艺术名家和教学名师。
三、优化教师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
到2015年,新增100名在编专任教师;在编专任教师中,正高比例达到15%,副高比例达到40%;博士比例达到10%,硕士比例达到80%;35岁教师达到30%,36-45岁教师达到40%,46-59岁教师占30%;本校毕业比例下降到45%,外校毕业达到55%。
四、拓宽教师引进渠道
通过聘任兼职教师、返聘(延聘)名家、研究生助教、校际互聘、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任教;到2015年,聘用制非在编教师达到80人,占专任教师总量的20%以上,构建一支高水平、“稳定性”与“流动性”兼备的校外教师队伍。
五、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工程
扩大外专规模,力争2015年在校长期外专、外教人数达10 人,短期外专、外教人数达40 人;多渠道、高层次引进外专,由单一的“讲学型”向综合的“讲学、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科学研究型”方向发展;加大教师公派力度,大力提倡教师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有组织地拓展若干科研合作项目。
第六章 社会服务
一、拓宽社会服务渠道
深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依托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探索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办学的新路子,积极推进与顺德区政府合作建设广东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工作;利用专业优势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社会服务扩大学校影响,并获得经费和各类资源,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加强产业服务平台建设
深化集美公司改革,争取将集美公司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校办企业;完成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的建设;广东省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新增若干个与广东省文化产业有关的研发中心,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新产品与具有产业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提高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能力。
三、鼓励科研创作成果产业化
理顺校办企业横向项目与学校科研课题的转化模式,积极推进教学与科研成果产业化建设。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一)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紧紧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要求,切实加强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深化对党的历史、党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国、全省经济文化发展形势及高等美术教育规律的认识,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营造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二)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党委议事决策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积极稳妥地探索有利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选人用人机制,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和培训机制,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建立重大政策、重要工作部署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大力营造激发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力求形成人才汇聚、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党总支建构,配强配好基层党组织书记;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创新组织设置形式,探索在教学科研团队建立党支部,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开展“示范性党组织”和“党员示范岗”工作,辐射带动党员队伍建设。拓宽渠道,创新载体,不断改进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增强党组织活动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四)推进党员队伍和党内民主建设。健全党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为学校科学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五)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转变工作作风,更新管理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推动发展。
(六)加强反腐廉政建设。围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监督、改革、纠风、查处六项反腐倡廉工作任务,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培育校园廉政文化生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注重廉政风险预防机制制度建设,进一步构建开放、动态、创新的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生社会实践、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有机衔接,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提高品学兼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八)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应急机制;创新宣传工作机制,加强新闻宣传平台和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有效形式,加大对博士点建设、科研创作成果、社会服务项目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九)加强统战、离退休和群团工作。建立健全统战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在推进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完善工会、教代会等工作制度,推进校务公开;加强对离退休工作的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团体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推进学校事业和谐发展。
(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进行校园景观美化和合理布点,规划设计学校标识系统,以对学校贡献突出的社会名流和艺术名家命名校内建筑物,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品味;编写校史,凝炼校训,吸收现代大学的先进理念,培育严谨的学风教风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加强对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和教学名师的宣传推介,培育和弘扬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大学人文精神,不断强化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一)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科学界定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执行力,建立健全督查督办和行政问责制度。
(二)推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理顺学校和二级教学单位的管理模式;完善二级单位决策体制和机制,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创作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健全干部管理机制。规范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推进中层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决策制度;推进干部轮岗交流。
(四)加强人事和干部管理。发挥工资和岗位津贴水平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探索有利于公平竞争和分配的人事管理机制。
(五)依托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契机,加快推进学校管理模式、社保、职称评审、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六)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二级教学单位教授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学术人员在学校和学院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学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作用。
(七)探索实行更加符合艺术学科规律的人才培养、科研创作和师资评价体系,成为广东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艺术教育改革的试点和排头兵。
三、科学理财,广开办学经费来源渠道
(一)充分发挥省财政主渠道作用。争取调整学费、拨款标准及其他政策等达到国内兄弟院校的水平。到2015年,争取财政拨款由目前的8300万元增加到11500万元。
(二)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丰富和完善办学模式,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增加学费收入;加强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利用更多的社会资金与资源参与办学;加强各类上级专项资金的申请、管理和使用;设立基金,争取校友和社会人士的支持。自筹资金由目前的11000万元增加到14500万元,其中:社会捐赠由目前的18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公司每年上交利润由目前的700万元逐年增加,到2015年每年达到1000万元以上。
(三)科学理财。坚持科学理财、统筹兼顾、开源节流、提高效能的方针,学校年总收入由目前的19300万元增加到26000万元。
(四)不断加大对学科建设和教学资金的投入,切实改善、提高教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
(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校财经管理体系,加强审计监督和审计服务,重视审计结论的运用,发挥审计作为“免疫系统”基础防线的作用,防范经济风险,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后勤、保卫与资产管理改革
(一)完善校舍建设。加快昌岗校区西南角“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大楼建设;对大学城校区的学生宿舍和部分教学建筑进行适当改造,提高使用效率;力争修改大学城原有规划之后争取省市政府支持,新建1-2栋学生宿舍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学生宿舍紧缺的问题。到2015年,校舍总建筑面积争取由目前的36.25万平方米增加到44.25万平方米,满足62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2100名成人学历生的办学规模。
(二)优化资源配置与使用。深化昌岗和大学城两个校区的定位,创新一校两区的管理体制;摸查、梳理、整合两个校区的各类用房、资产设备和闲置资源,避免条块分割,实行统一管理;建立资源使用效益评估机制,尝试建立有偿使用学校资源的机制;打造科学的资产招标采购体系,科学利用建设资金;加强对校办企业、校产和后勤管理等带有经营性质的项目管理,尽量提高效益。
(三)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抓好校园治安综合管理和安全维稳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创建平安校园。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等有关申报项目,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科学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优化升级配置,整合建设数字媒体实验中心、数码创意设计教学实验中心和艺术教育教学实验中心,打造一批一流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心群,在原有基础上建设“工业设计教学实验平台”等一批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到2015年,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目前的6600万元增加10000万元;引进实验室主持人负责制,实验室服务逐渐由教学型向教学和科研结合型转变。
(五)加快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藏总量争取由目前的35万册增加到48万册,新增若干数据库和一批电子图书;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为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的优质服务;以“数字化美术与设计文献资源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快数字化资源建设及服务的进程。
(六)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加强面向管理与服务的业务系统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教职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面向服务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等;依托中央财政项目“基于SOA架构的美术教学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深度结合。
第八章 组织实施
《规划纲要》为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部署了任务,是我校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规划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要求高、任务重,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才能使各项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分解工作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各分管领导、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对照《规划纲要》,主动承担任务,积极组织实施,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各相关部门、各教学单位要积极配合,密切合作,确保各项工作有部门牵头落实,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督促检查,形成长效机制
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分管领导和各部门的汇报,加强监测评估和督促跟踪,及时研究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增强年度工作与《规划纲要》之间的结合度,使学校及各部门的工作安排、学校及各部门的年度总结与《规划纲要》紧密结合;将《规划纲要》的实施开展情况纳入对各二级单位领导班子的考核;从组织上和制度上给予保证,使《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日常化、规范化。
三、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把《规划纲要》的学习作为当前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各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学习《规划纲要》的重要精神、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为《规划纲要》的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把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都统一到《规划纲要》中来,进而有效地贯彻《规划纲要》。